生意堂三首

絮花挼雪小桥寒,浑是苏堤柳下看。
愁去不知春袖湿,晚风吹雨入阑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带着淡淡忧愁的春日场景,用非常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开头"絮花挼雪小桥寒"就像用手机拍下的特写镜头: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在小桥上,带着初春的寒意。这里用"挼"(揉搓)这个动作来形容柳絮堆积的样子,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绒毛般的柳絮在桥面上轻轻滚动。

"浑是苏堤柳下看"突然把镜头拉远,说眼前景象简直和杭州西湖苏堤的柳色一模一样。这种联想让画面突然有了纵深感,普通的小桥柳色顿时有了名胜古迹的韵味,说明诗人可能正在思念某个去过的地方。

后两句转向抒情,但写得很巧妙。"愁去不知春袖湿"说忧愁消散时,才发现衣袖早已被春雨打湿。这里用身体的感受来反映心情的变化——原来诗人一直沉浸在愁绪中,连下雨都没察觉,等回过神才发现衣服都湿了。这种"后知后觉"的写法,比直接说"我很忧愁"要高明得多。

最后"晚风吹雨入阑干"像电影结尾的定格画面:晚风斜吹着雨丝,飘进走廊的栏杆。这个动态镜头既交代了"春袖湿"的原因,又用风雨敲打栏杆的意象,暗示愁绪其实并未完全散去,就像春雨一样若有若无地萦绕心头。

整首诗妙在把"愁"这个抽象情绪,完全融化在柳絮、春雨、晚风这些具体景物里。读者看到的都是寻常春景,但能感受到诗人那份湿润的、带着凉意的淡淡忧伤,就像我们雨天望着窗外发呆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