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荐福寺附近的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充满了自然与禅意的和谐之美。
前两句写修行者与山的相处之道:他明白山的真谛而不觉得厌倦,还在更高的地方搭建亭子。这展现了修行者不断追求精神高度的态度,亭子既是实景,也象征心灵栖息的场所。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环境之美:亭子对面是激发诗意的美景,抬头可见如画屏风般的山色。这里生长着散发异香的药草,古松枝干交错如伞盖,透着灵性。诗人通过"香草异""古松灵"的描写,把普通草木写出仙气,暗示这里是修行宝地。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听说法师在斋戒修行之余,常来这里读经。看似平淡的结尾,却巧妙地把前面所有景物描写都串联起来——原来那些令人陶醉的山景,都是法师修心悟道的背景。法师读经的身影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传递出"山水即佛法"的禅意。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说理,却通过具体的亭子、药草、松树等意象,让人感受到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诗中"不厌""更""异""灵"等字眼的运用,平淡中见深意,特别适合表现修行者澄明的心境。
杜汝能
宋涿州人,字叔谦,号北山。太祖母杜太后诸孙,居西湖之曲院。以能诗有声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