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诏厅歌赠朱太守

使君心画天下无,构厅宣诏西南隅。
晓光初散射檐桷,夜气欲合吞江湖。
甓甃摩挲滑瑶玉,重窗窈窕明青朱。
胡生画手出前辈,素壁为写巫山图。
一条江练澄碧落,十二峰色峨珊瑚。
元猿老虎啸彷佛,长松瘦石寒扶疏。
中间皓鹤最恬淡,九霄独立形神孤。
君去班春劝耕稼,君归命客同欢娱。
三冬垂帘醉春瓮,六月静坐临冰壶。
巴笺血色洒醉笔,五字七字排玑珠。
和风匝地怨气灭,险吏缩手穷氓苏。
地随人盛古今好,姑熟自此为名区。
君不见滕王阁庾公楼,樽罍千载誇风流。
又不见宴寝一诗尚不灭,至今人道韦苏州。
噫吁嚱,四座勿歌听我歌,宣诏之名君谓何。
守臣不壅帝王泽,六合长静无干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朱太守的官员修建宣诏厅的故事,赞美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政绩,同时展现了厅堂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情怀。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建筑之美:开篇描写宣诏厅的宏伟精致。厅堂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夜晚仿佛能吞吐江湖。墙面光滑如玉,窗户精美明亮,墙上还有名家绘制的巫山图,画面栩栩如生。

2. 画作之妙:详细描述壁画内容——碧蓝的江水、十二座青翠山峰、猿虎的啸声、苍松怪石,还有一只超然物外的白鹤。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暗示朱太守高洁的品格。

3. 为官之道:写朱太守勤政爱民的生活。他春天劝农耕作,闲暇时与宾客欢聚;冬天饮酒作诗,夏日静坐纳凉。他用诗文教化百姓,使得怨气消散,贪官收敛,穷苦百姓得到救济。

4. 历史对比:通过滕王阁、庾公楼等历史名楼,以及韦应物的诗篇,说明好的政绩和作品会流芳百世。暗示朱太守的宣诏厅也将成为这样的名胜。

5. 核心主旨:最后点明"宣诏"二字的深意——作为地方官,朱太守没有阻塞皇恩,让帝王恩泽惠及百姓,使得天下太平无战事。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建筑艺术(光影、色彩、壁画)
- 通过自然景物象征人物品格(白鹤喻清高,松石喻坚贞)
- 将官员政绩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体现"文治"思想
- 表达了中国传统对"好官"的期待:既要勤政爱民,又要有文化修养

全诗洋溢着对清明政治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