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日生活图景,充满烟火气和自然趣味。
前两句"屋上斑鸠在谷雨时节啼叫,横塘的姑娘们划船游玩归来",用声音和动态画面拉开序幕。斑鸠的鸣叫点明节气(谷雨),暗示春意正浓;少女们乘船嬉戏的场景,展现了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趣。
后两句"桃花凋谢时开始给蚕洗浴,竹笋冒尖时燕子恰好飞来"巧妙串联起农事与物候。诗人观察到养蚕人趁着桃花落尽(天气转暖)的时机准备蚕事,而破土的早笋(俗称"燕来")又与归燕的时节重合,用两种生物的活动暗示春深夏近的自然交替。
全诗亮点在于用"蚕浴""燕来"等生活化细节,将二十四节气知识融入日常场景。通过斑鸠、游女、桃花、春蚕、竹笋、燕子六个意象的有机组合,在明快的节奏中传递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知,让人感受到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