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二十
诸妄不可赖,所赖惟一真。
内欲求性命,油然反清淳。
外将应物化,致一常日新。
商于四父老,携手初逃秦。
翻然感汉德,投足复践尘。
出处盖有道,岂为诸吕勤。
嗟我千岁后,澹然与之亲。
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
囊中旧时物,布衣白纶巾。
功成不归去,愧此同心人。
内欲求性命,油然反清淳。
外将应物化,致一常日新。
商于四父老,携手初逃秦。
翻然感汉德,投足复践尘。
出处盖有道,岂为诸吕勤。
嗟我千岁后,澹然与之亲。
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
囊中旧时物,布衣白纶巾。
功成不归去,愧此同心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粹,以及如何在功成名就后不忘初心。
诗人首先说:世上很多东西都靠不住,唯一能依靠的是内心的真诚。想寻求生命的真谛,就要回归纯净自然的状态;面对外界变化,要保持专注,每天都有新进步。
接着用了个历史典故:商山四皓(四位隐士)原本为躲避乱世隐居,后来被汉朝的仁德感动而出山。但他们出山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讨好权贵(诸吕)。诗人说自己虽生在千年之后,却和这些古人精神相通。
诗人进一步自述:虽然现在身居高位(要路津),但依然保持着山林隐士的本色,随身带着旧物(布衣白纶巾)。最后感叹:如果功成名就后不回归本心,就对不起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全诗核心是"初心"二字:
1. 强调内在真诚比外在成就更重要
2. 用历史故事说明真正的贤者既能为国效力,又能保持操守
3. 通过对自己现状的描写,展现"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人生态度
4. 结尾的"愧"字,其实是自我警示:不要被功名腐蚀了本真
这种既积极入世又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对现代人处理职场与初心、成就与操守的关系,依然很有启发。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