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台歌为张计部君简赋
渤海城中台百尺,卧佛佛牙纪幽迹。丽谯前耸古郡名,滮池半带沧波色。
东望茅焦有隐居,西临千木旧精庐。省郎起家地官氏,藏寄台中万卷书。
台边翠柏手所种,槐阴满庭护云栱。花开红杏席茵游,荫借苍藤张幕拥。
我行住岳泰岱中,观涛亦过溟渤东。辟疆名园更栽竹,拄杖将寻张长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渤海城的高台(卧佛台),以及它周边的景色和人文故事。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展现了高台的历史底蕴和主人的高雅情趣。
第一段(前四句):
诗人先介绍了卧佛台的高耸(“台百尺”)和它的特殊意义——台上有卧佛和佛牙,是古代留下的珍贵遗迹。接着描写了台周围的景色:台前有古老的城门(“丽谯”),附近还有一池碧水(“滮池”),映照着沧海的波光。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这座高台的庄严和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段(中间四句):
诗人提到高台东西两边的风景和人文故事。东边是隐士茅焦的故居,西边是千木精舍(可能是古代学者的讲学之地)。接着点明高台的主人——一位姓张的官员(“省郎”),他出身于地官氏(古代官职名),并在台中收藏了万卷书籍,显示了他的学识渊博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第三段(后六句):
诗人进一步描写高台周围的景色:台边有主人亲手种下的翠柏,庭院里槐树成荫,藤蔓苍翠,像张开的帷幕。花开时节,主人曾在红杏树下设宴游玩,享受自然之乐。最后,诗人提到自己曾游历泰山和东海,如今想拄着拐杖去拜访这位张长公(即高台的主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诗歌的魅力:
1. 画面感强:诗中“翠柏”“槐阴”“苍藤”“红杏”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历史与人文结合:通过佛牙、隐士、精舍等典故,赋予高台深厚的文化内涵。
3. 主人的高雅形象:藏书万卷、亲手种树、宴游赏景,展现了张长公的文人风雅和闲适生活。
4. 诗人的情感:结尾的“拄杖将寻”流露出对高台主人的钦佩,也隐含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精致的游记,带我们游览了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高台,同时展现了主人和诗人的精神世界。它赞美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也表达了人们对高雅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