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施教授被派到外地主持考试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内心矛盾。
前四句像职场履历表:施教授像东汉名士孔融(文举)一样善于培养人才,手下优秀考生一个不漏。兢兢业业当了三年教务主管(掌教),终于获得外派主考(衡持)的机会——这是古代教育系统里的重要晋升。
后四句突然转为内心戏:他担心考场里混进关系户(同官杂),更忐忑监考团队是否有熟人(监试谁)。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表面说"别学我先到考场就摆架子",实际是自我告诫:当年自己也是寒窗苦读的考生(士人),不能现在当了考官就忘本。
全诗妙在把职场晋升的喜悦、新官上任的焦虑、知识分子的自省,全部压缩在40个字里。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吐槽升职后的烦恼,既有"凡尔赛"的得意,又有"不忘初心"的清醒,让人看到古代文人的真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