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诗十九首 其二 闻警
不眠苦夜永,待旦情徬徨。传闻虏渡河,羽书达明光。
前锋已陷敌,大将堕马亡。健卒三万人,一朝血沙场。
孤城若累卵,覆车且相望。天子为动色,群议纷蜩螗。
司马出守边,元戎将启行。当时画战守,经抚何参商。
曾闻右战者,未战已仆僵。至今庙堂间,莫知谁否臧。
嗟余孱书生,隐忧岂敢忘。十年策不售,何由叫阖阊。
委贽未分明,幸可商行藏。一命亦致身,将母或不遑。
促装招吾友,归耕烟水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书生在战乱年代的忧国忧民之情,充满了无力感和矛盾心理。
开篇用"不眠苦夜永"生动刻画了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因为听说敌军已渡过黄河,战报传到京城。接着用"前锋已陷敌"等句描绘了惨烈的战况: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大将战死,三万士兵血染沙场。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诗中"孤城若累卵"的比喻很形象,说孤立的城池像垒起来的鸡蛋一样危险。"天子为动色"说明连皇帝都震惊了,但朝廷里却争论不休,拿不出好对策。这里讽刺了官员们的无能。
后半段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矛盾:作为一个书生,虽然心怀忧国之情,但十年来的建议都没被采纳。他想为国效力,又担心无法照顾母亲。最后决定"归耕烟水乡",看似逃避,实则是无奈之举。
全诗通过个人感受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既有对战乱的痛心,也有对朝廷无能的失望,更有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挣扎。语言直白但情感深沉,能让现代读者真切感受到古代文人在国家危难时的复杂心境。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