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
黄河如奔雷,惊涛走沆漭。
长堤束两崖,郁怒激危响。
淮阴地势卑,河身出其上。
三秋水稽天,有识心惚恍。
清口受全淮,洪源故深广。
潴水以刷沙,议自印川昉。
筑堰塞尾闾,不惜糜内帑。
并力趋一门,惊湍泻万丈。
浩浩云梯关,二渎相摩荡。
稍纾南顾忧,且以助转饷。
迄今读遗书,擘画若指掌。
成迹诒后人,喟然起遐仰。
长堤束两崖,郁怒激危响。
淮阴地势卑,河身出其上。
三秋水稽天,有识心惚恍。
清口受全淮,洪源故深广。
潴水以刷沙,议自印川昉。
筑堰塞尾闾,不惜糜内帑。
并力趋一门,惊湍泻万丈。
浩浩云梯关,二渎相摩荡。
稍纾南顾忧,且以助转饷。
迄今读遗书,擘画若指掌。
成迹诒后人,喟然起遐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与淮河交汇处的壮阔景象,以及古人治理水患的智慧。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自然力量的震撼(前八句)
用"奔雷""惊涛"等词展现黄河的狂暴气势,像发怒的巨人般在峡谷间咆哮。特别点出淮阴地势低洼,黄河河床反而高出地面,形成"悬河"奇观。秋季洪水滔天时,连有见识的人都感到心惊胆战。
2. 治水智慧的闪光(中间八句)
重点介绍"以水攻沙"的治水妙招:通过筑堰蓄积淮河清水,利用清水的冲击力带走黄河泥沙。这种由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号印川)首创的方法,虽然耗费巨大,但效果显著——两股激流在云梯关相撞,既缓解了南方水患,又保障了漕运畅通。
3. 对先贤的敬仰(最后四句)
诗人翻阅前人治水著作时,发现当年的规划就像亲眼所见般精确。这些遗留的治水工程和智慧,让后人不禁发出赞叹,遥想先人的伟大。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狂暴不羁的黄河,一边是古人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通过"郁怒"与"擘画"、"惊湍"与"指掌"等对比,展现了人定胜天的精神。最后落在对先贤的追慕上,让壮丽的自然图景有了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