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滇池

滇池三百里,倒浸明月光。
际此天宇廓,泯然秋夜长。
仙风吹我来,一苇乘虚杭。
沙边洲渚白,水面菰芦凉。
哀鹤叫其群,露下如清霜。
是时宵已半,河汉流未央。
潮生螳螂川,影动牂牁江。
神光眩金碧,俯见鱼龙藏。
寒波益浩荡,孤艇随低昂。
回帆面城郭,思彼汉武皇。
凿池教水战,遂辟西南疆。
当时万余里,两水遥相望。
相望不可见,古意愁茫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泛舟滇池的壮美景色和诗人的深沉感慨,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奇幻的夜航画卷
前十二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开篇用"三百里滇池倒映月光"的夸张手法,瞬间打开一幅水天相接的巨幅夜景。诗人乘着仙风驾一叶扁舟,穿行在月光勾勒的沙洲轮廓间,耳边是孤鹤的哀鸣,眼前是露珠凝结成霜。当银河倾斜到夜空中央时,水面突然变得热闹——螳螂川的潮水与牂牁江的波光开始共舞,水下仿佛有金碧辉煌的龙宫闪现。

2. 历史的回声
后八句笔锋一转,小船调头时忽然看见岸边古城墙,就像按下时空切换键。汉武帝训练水军、开拓边疆的往事浮现在粼粼波光中。当年连接长安与滇池的两条水道(渭水与滇池),如今只剩诗人脚下这一片浩渺,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苍茫形成强烈反差。

3. 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把"小舟秋夜行"这个普通场景,通过三种魔法变成永恒:先用月光给整个滇池镀上银箔,再用潮汐给水面装上动态特效,最后用历史记忆给景物加载厚重感。特别是"水面菰芦凉"这种通感写法,让读者仿佛能用手摸到冰凉的水草,而"神光眩金碧"的突然转场,又像在纪录片的空镜头里突然插入了神话片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