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钱昭文(代李少潜)

拄天有佳木,青跨云沉沉。
不知几何高,四海分清阴。
悠然响虚籁,万象寂若瘖。
寒则为阳和,盎盎春昼深。
穆若吹清泠,六月消烦衿。
烈风益遒劲,厚地盘崎嵚。
浓翠出云雨,大旱徯作霖。
巍巍架明堂,枝干端可寻。
上有孤凤凰,下有众羽禽。
和乐声成文,戛击韶濩音。
大雅得指归,一洗郑卫淫。
向来艰难际,凡才空满林。
天风一披拂,寸碧开遥岑。
遂使化弦改,人命蚁出燖。
大哉德曰生,抑见天地心。
悠悠江海人,蜀道扪井参。
怀土如仲宣,破囊无一簪。
回首白玉霄,欲往勇不禁。
区区竟何有,有句如惜金。
金亦不足惜,铸作颂与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参天大树,借树喻人,表达了对高尚品格和生命力量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大树形象(前12句)
诗人用夸张手法描写一棵通天大树:它高耸入云,树荫能覆盖四海;安静时能让万物沉寂,寒冷时能带来温暖(像春日的阳光),炎热时又能送来清凉(像六月的凉风)。这棵树在狂风中更显挺拔,根系牢牢抓住崎岖的山岩,浓密的树冠能化作及时雨解救旱情。这里的大树象征着坚韧不拔、造福众生的伟大人格。

2. 百鸟朝凤(中间8句)
树上栖息着凤凰和其他鸟类,它们和谐鸣叫,奏出像古代《韶》《濩》那样的高雅音乐,洗涤了庸俗的曲调。这里用凤凰比喻品德高尚的领导者,用百鸟和鸣比喻理想的社会氛围。在艰难时期,普通树木(比喻平庸之人)布满山林,但天风吹过时,只有这棵大树(杰出者)能拨云见日,改变世道。

3. 生命礼赞(接下来6句)
诗人赞叹"生生之德"是天地最根本的意志,就像这棵大树展现的生命力。同时暗含深意:看似弱小的生命(如蚂蚁)也能在绝境中焕发生机,体现天地对生命的仁慈。

4. 个人抒怀(最后8句)
诗人自比漂泊江湖的游子("江海人"),像三国时的王粲(仲宣)一样怀乡却身无分文。他遥望那棵通天大树所在的白玉般云霄,虽心生向往却难以抵达,只能通过诗句(像珍惜金子般珍惜文字)来铸造成赞颂与规劝的文章。这里透露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中力不能及的惆怅。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个层次的升华:
- 从具象的树到抽象的精神品格
-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理想
- 从对外物的赞美到自我心灵的映照

诗人用大树作为核心意象,把个人感悟、社会理想和自然哲学融为一体,既气势磅礴又充满人文关怀。特别是"大旱作霖""人命蚁出燖"等描写,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使这首颂诗超越了单纯说教,具有温暖的人性光辉。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