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孙使君教授临江
使君起自飞龙初,执政大臣有荐书。
翻然欲复贞观时,拔茅汇进登唐虞。
祇为尚书期不赴,遂令十载留公车。
一朝赋就雄三辅,分符千里拜黄图。
黄图三辅名天下,文学吏治倾西都。
岂知世事非古昔,不爱鸣瑟爱筝竽。
黄金殊锡人所羡,素丝直节谁能渝。
解绶萧然别畿甸,怜才复尔寄江湖。
畿甸江湖浑不异,民风士习元相须。
君不见汉家制礼叔孙生,鲁国两生空踌蹰。
又不见六国纷纷争帝秦,仲连谔谔秦兵趋。
世道污隆有如此,谁云禄薄官为儒。
翻然欲复贞观时,拔茅汇进登唐虞。
祇为尚书期不赴,遂令十载留公车。
一朝赋就雄三辅,分符千里拜黄图。
黄图三辅名天下,文学吏治倾西都。
岂知世事非古昔,不爱鸣瑟爱筝竽。
黄金殊锡人所羡,素丝直节谁能渝。
解绶萧然别畿甸,怜才复尔寄江湖。
畿甸江湖浑不异,民风士习元相须。
君不见汉家制礼叔孙生,鲁国两生空踌蹰。
又不见六国纷纷争帝秦,仲连谔谔秦兵趋。
世道污隆有如此,谁云禄薄官为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孙使君的官员,他原本有远大抱负想复兴盛世,但因为坚持原则不肯迎合权贵,结果十年都没得到重用。后来他虽然靠真才实学当上了地方官,政绩文采都很出色,但终究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
诗中用了很多对比手法: 1. 用"鸣瑟"(高雅乐器)和"筝竽"(通俗乐器)比喻清高品格和世俗趣味,说现在的人都不懂欣赏高洁之士。 2. 提到两个历史典故:一个是汉朝叔孙通制定礼仪时,两个鲁国儒生不肯妥协;另一个是战国时鲁仲连坚决反对尊秦为帝。这都是为了说明孙使君像这些古人一样坚守原则。
核心思想是说: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真正的贤士往往得不到重用。但即便如此,像孙使君这样的人依然保持清白节操,就像黄金和素丝(白丝)一样,黄金人人羡慕但容易沾染污秽,而素丝虽然朴素却能始终保持洁白。
最后几句点明:世道好坏本就如此,谁说做官俸禄少就当不了真正的儒者呢?这其实是对孙使君坚守操守的高度赞扬,暗示真正的儒者精神不在于官职大小,而在于品格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