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铅山鹅湖登妙峰寺(明本、四库本作亭)

松盖筠幢护石门,净居尘境此间分。
不须更觅南行路,已向高峰见德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清幽画面,传递出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禅意。

前两句"松盖筠幢护石门,净居尘境此间分"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环境:松树像伞盖一样遮蔽着石门,翠竹像经幡一样环绕着寺庙。这里用"松盖筠幢"的意象暗示寺庙被自然守护,而"净居尘境此间分"则点明此处是清净与尘世的分界,暗示走进这里就能远离喧嚣。

后两句"不须更觅南行路,已向高峰见德云"表达顿悟的喜悦。诗人说不需要再去远方寻找真理("南行路"暗指修行之路),因为在这高山之巅已经看到了象征佛法的祥云("德云")。这里的"高峰"既是实指山势,也暗指精神境界的高度。

全诗通过"松竹石门"的实景描写,自然过渡到"见德云"的精神感悟,展现了从尘世到净土的升华过程。诗人用登山的过程比喻修行,告诉读者:真正的觉悟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清净心中。这种将自然景观与心灵境界完美结合的手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