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玉镇圭

峚山质贻古,宗伯掌传今。
敬识牖民谊,惟怀安国心。
土华文半隐,葵首制重寻。
思义顾名处,如承师保临。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块名为"汉玉镇圭"的古代玉器为主题,通过描写玉器的来历、用途和象征意义,表达了治国安邦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讲这块玉的来历:它产自峚山(传说中产美玉的山),质地古朴,由礼官(宗伯)代代相传至今。这里用"贻古"和"传今"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玉器的历史厚重感。

中间四句是核心内容:这块玉器承载着教化百姓(牖民)的深意,寄托着安定国家的初心。玉器表面天然纹路(土华)若隐若现,顶部的葵花纹饰(葵首)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些描写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性,暗示治国之道既要顺应自然(半隐的纹路),又要遵循古制(重寻的纹饰)。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每当看着玉器思考它的名字含义时,就像面对着古代贤臣(师保)的教诲。这里把玉器人格化,通过"如承"的比喻,强调古代治国智慧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全诗通过一件玉器,巧妙串联起历史传承、治国理念和现实思考。语言看似平实,但"半隐""重寻"等用词精准,在描写器物时暗含治国哲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器以载道"的文艺传统。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件文物不仅是古董,更是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