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梅花已落坐圣恩寺还元阁饭讫登铜井山绝顶

风日逾暄妍,遨头输先辈。
映水苔枝空,迎面玉尘碎。
国香已谢华,夭采各舒熊。
古寺循钟鱼,敞阁鲍笋菜。
讨春有余勇,振奇无别队。
松籁散风琴,谷淙聚云碓。
斗折疑绝踪,蛾傅已骑背。
天高径手招,石顽叩臆对。
洞户剖蟆𥀃,井甃滀膏黛。
崩峭穷百级,孱颜尽一概。
弹山独兀傲,青旻未排退。
泠然发冥悟,胜游傥思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春日山行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野趣和人生感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春日山景的鲜活记录 诗的开篇像一组动态镜头:暖风晴日里,诗人追随前人的脚步踏春。水面倒映着光秃的梅枝(苔枝),风中飘着柳絮般的碎花(玉尘)。这里用"空"和"碎"两个字,巧妙捕捉到春末夏初花谢絮飞的典型景象。后文写古寺钟声、山间松涛、谷中水声,就像给读者戴上了VR眼镜,让人身临其境。

2. 登山过程的电影式描写 诗人用"斗折疑绝踪"写山路陡峭,用"蛾傅已骑背"形容山势压迫感,这些比喻既新奇又贴切。最精彩的是"天高径手招"——仿佛伸直手臂就能碰到天空,这种夸张手法把登顶的成就感写得跃然纸上。写山洞像剖开的蛤蟆背,水井泛着青黑色,这些不加修饰的观察反而显得真实有趣。

3. 超脱尘世的瞬间感悟 登顶后的"泠然发冥悟"是全诗点睛之笔。当诗人站在兀傲的山巅(弹山指铜井山),面对无垠青天(青旻),突然获得某种精神解脱。这种感悟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人想再来体验(胜游傥思再),就像我们现代人登高后常有的"下次还要来"的冲动。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不刻意说理,只是忠实记录眼睛看到的(谢落的梅花)、耳朵听到的(松涛钟声)、身体感受的(山路艰险),最后自然引发出心灵震撼。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人春游时那份纯粹的快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