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隔水相望的佛寺楼台,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流露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隔着河水看到高耸的佛寺楼台,沿着云雾缭绕的山路,扶着竹杖攀爬石阶。这里用"佛宫"形容寺庙的庄严,"缘云扪石"生动展现了登山的情景。
中间四句转入怀古:当年修建寺庙的施主(布金地主)只剩画像,传说中得道成仙的隐士(折桂仙翁)也踪迹全无。傍晚时分,远山映照着夕阳,僧人踏着暮色归来,身后传来断续的钟声。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最后两句抒情:眼前美景激发诗兴,却苦于找不到知音倾诉。想把这份感动画下来,又担心画技不够精湛。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视,以及艺术创作难以完全捕捉自然之美的遗憾。
全诗以"得仙亭"为观察点,通过空间(隔水楼台、远山小径)和时间(夕阳残钟)的转换,将眼前景、往昔事、心中情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永恒与变迁的深刻思考。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