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春日场景,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闻到炊烟的味道。
第一句"梦破一声婆饼焦" 用声音唤醒画面:清晨,一声"婆饼焦"的叫卖声突然打破了梦境。这里的"婆饼"可能是当时街头卖的糖饼或煎饼,"焦"字既形容饼烤得酥脆,也暗示叫卖声的清脆响亮。诗人被这声音从梦中拉回现实,瞬间接通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第二句"吴音未稳带春娇" 镜头转向卖饼人:叫卖者操着不太标准的当地方言(吴音),声音里还带着初春特有的柔软。这里的"未稳"不是贬义,反而让声音显得真实可爱,像刚学说话的孩子;"春娇"二字把无形的春风化作卖饼人嗓音里的温柔,让人联想到初春万物萌动的气息。
三四句"不禁风力遥飞去,却引馀音过别条" 声音在风中飘远:叫卖声被春风裹挟着越飘越远,明明已经听不清了,却好像还有余音袅袅,绕过远处的街巷。这里用声音的传播写出春风的顽皮,明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和风,诗人却写出了它们像柳絮一样轻盈飞舞的质感。
整首诗的妙处: 1. 声音写活春天:全诗围绕"叫卖声"展开,却通过声音带出了早春的微风、市井的烟火、方言的趣味,比直接描写春景更灵动。 2. 日常中的诗意:卖饼本是寻常事,诗人却捕捉到声音里蕴含的春意,把生活琐事写得像音乐般美妙。 3. 余味悠长:最后声音随风飘远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余音绕梁",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或许隔壁巷子正有人循声去买饼呢。
这种把平凡生活瞬间写出韵味的本领,正是宋代诗人的拿手好戏。读这样的诗,我们会发现:诗意不在远方,就在街头的一声吆喝里。
惠迪
惠迪(一一一四~一一六七),字楙吉,宜兴(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赐同进士出身,授高邮县主簿,未赴,荐为临安府教授。累迁大理司直、国子博士。孝宗乾道三年卒,年五十四。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九《宋故国子博士惠公墓志》。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