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惠崇禅师房中静居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活动的交织,展现了一种闲适淡泊的意境。
首联"诗名在四方,独此寄闲房"直接点明诗人的处境——虽然名声在外,却选择在这僻静的禅房暂居。这种对比暗示了诗人对喧嚣名利的疏离,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中间两联用四组意象勾勒出禅房周围的景色:"故国寒涛阔"写远处江水的苍茫,"春城夜梦长"暗示城市的喧嚣与自己的距离;"禽声沉远木"以渐弱的鸟鸣表现幽静,"花影动回廊"则用光影变化体现时光流逝。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空灵、恬淡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尾联"几为分题客,殷勤扫石床"最有人情味——偶尔有朋友来访论诗,诗人便热情地打扫石床招待。这个细节既表现了诗人对知交的珍视,也透露出简朴生活中的雅趣。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看似在描写禅房景物,实则处处映照诗人的心境。寒涛、夜梦、远木、花影这些意象都带有朦胧的禅意,与"闲房"的"闲"字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精神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平凡的居所写得充满诗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纷扰、与自然对话的宁静喜悦。
释希昼
释希昼,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