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

杉冷晓猿悲,楚客心欲绝。
孤舟巴山雨,万里阴台月。
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
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
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
敝庐终南下,久与真侣别。
道书谁更开,药灶烟遂灭。
顷来压尘网,安得有仙骨。
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终南山旧居的深切怀念,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读来令人动容。

1. 开篇的悲凉与孤独:
诗人用“杉冷晓猿悲”开篇,营造出一种寒冷凄凉的氛围。清晨的杉树林中,猿猴的悲鸣更添几分孤寂。接着,“楚客心欲绝”直接点明诗人的心境——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他的心几乎要碎了。这两句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2. 漂泊的艰辛与无奈:
“孤舟巴山雨,万里阴台月”两句,诗人用“孤舟”、“巴山雨”、“万里”等意象,描绘了自己漂泊在外的艰辛。他乘坐孤舟,在巴山夜雨中穿行,望着万里之外的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家乡。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令人倍感心酸。

3. 时光流逝的感慨:
“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两句,诗人感叹时光飞逝。他已经在船上漂泊了很久,岸边的芦花已经像雪一样白了。而自己的容颜也日渐衰老,头发也变白了。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感伤,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

4. 对修道生活的怀念:
诗人早年曾迷恋修道,跟随方士学习炼丹之术。他居住在终南山的简陋房子里,与修道之人为伴。然而,如今他已经远离了这种生活,道书无人翻阅,药灶也早已熄灭。这种对过去修道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5. 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最后两句“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他渴望回到山林之中,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看来,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卿贵族,根本不值得羡慕。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漂泊的艰辛、时光的流逝、对修道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无奈、感伤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都令人产生共鸣。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