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艰难的下山经历,充满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
诗人用"踯躅升高冈"开篇,就像我们爬山时小心翼翼的样子。他把上山比作"涉川",暗示每一步都像渡河般艰难。路上泥泞不堪,积水成渊,车轮深陷泥中,马腿都快跪倒了,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生动的是"仆夫各喧聚"的场景:随从们七嘴八舌想办法,虽然力气用尽但没人抱怨。这里暗含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诗人随后点出哲理:稍有不慎("戒凛偶不及"),平坦的路也会变成危险深渊,就像生活中看似安全的时刻往往隐藏危机。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安全下山后,诗人反而无话可说。这就像我们经历困难时满腹感慨,等难关过去反而觉得无需多言。全诗通过具体经历告诉我们:艰难时全神贯注,平安后反而淡然处之,这种生活智慧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