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榕溪阁览黄

元年留桂岭,六月至榕溪。
水木清相湱,风烟暝欲凄。
精庐千古迹,乐石两公题。
造物生贤意,宁图到广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广西的见闻和感慨,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

前四句写行程和风景:作者在桂林停留一年后,六月来到榕溪。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树木郁郁葱葱,傍晚时分风烟朦胧,景色凄美动人。用"清相湱"形容水木相映的清澈,"暝欲凄"描绘暮色渐浓的朦胧美,画面感很强。

中间两句写人文古迹:这里保留着千古流传的寺庙(精庐),还有两位先贤题刻的碑石(乐石)。说明此地不仅风景美,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感叹上天生出贤能之人(造物生贤),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来到广西这样的偏远之地吗?这句话看似疑问,实则暗含深意——既表达了对广西山水人文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贤才埋没边地的惋惜。

全诗通过"桂林-榕溪"的行程,把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和人生感慨巧妙串联,展现了古代文人既寄情山水又心系天下的情怀。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问题,让读者在欣赏美景之余,还能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绪。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