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道中

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
雨垂魏武分香泪,水涌周文演易声。
林虑山高秋霭湿,汤阴里近夜灯明。
谁人得似韩忠献,乡社犹誇昼锦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途经彰德道(今河南安阳一带)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历史典故与眼前景色的交织,展现了对功名荣辱的思考。

首联写旅途偶遇:作者偶然跟着南飞的大雁经过邺城(曹操建都之地),傍晚听到城楼鼓角声与军营相连。这里用"征鸿"暗示人生如旅,而邺城的军事氛围勾起历史联想。

颔联用两个典故:雨滴像曹操临终"分香卖履"的眼泪(喻英雄终有遗憾),河水声似周文王被囚时推演《周易》的智慧(喻困境中仍可有所作为)。通过对比一悲一智,展现历史人物的不同选择。

颈联写实景:林虑山高耸秋雾湿润,汤阴(岳飞故乡)的灯火已近。一远一近的景物中,"秋霭湿"暗示沉重心情,"夜灯明"则暗含对忠烈之乡的敬仰。

尾联以反问作结:谁能像韩琦(北宋名臣,谥忠献)那样功成身退?他的家乡至今仍以"昼锦堂"(喻富贵还乡)为荣。这里既表达对淡泊名利的向往,又暗含对世俗追捧荣华的感慨。

全诗魅力在于:将地理路线(邺城-林虑山-汤阴)与历史时空(曹操-周文王-韩琦)巧妙重叠,用"雨""水""灯"等意象串联古今,最终落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上——是追逐浮华,还是追求真正值得铭记的成就?山水不语,却承载着千年的答案。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