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把一只大螃蟹写得活灵活现,还藏着人情世故的巧妙比喻。
开头四句像拍电影一样,先给螃蟹一个特写镜头:它张牙舞爪(郭索)在深水区慢悠悠地爬(蹒跚),普通人根本钓不到它(百尺寒丝谁钓得)。接着镜头转到厨房,厨师手起刀落(双鳌落刃),蟹壳里金黄的蟹黄像融化的晚霞(碎青霞),流出的汁水像仙酒(金液)。这里用"青霞""金液"这种仙气飘飘的词来形容螃蟹,一下子把家常菜吃出了神仙宴的感觉。
中间两句突然转到人情往来:朋友特意(特寄)把螃蟹装在竹篓里送来,路上一点泥都没沾(不涴泥)。这里看似写螃蟹的运输过程,其实暗夸朋友用心——就像现在人收到快递,发现包装特别精致时会感动一样。
最后两句最妙:正好赶上吃橙子的季节(霜橙熟),诗人吃着螃蟹笑着说,当年吴王吃的螃蟹(吴王一蟹)可比不上我这个!这里藏着两个小心思:一是用"霜橙"点明秋天吃蟹的季节感,二是故意拿吴王作比较。吴王夫差是沉迷享乐亡国的典型,诗人说笑他吃的蟹不如自己的,既显得自己吃的螃蟹高档,又暗示自己不会像吴王那样玩物丧志,带着点读书人特有的小得意。
全诗就像发朋友圈晒美食:先拍螃蟹多鲜活,再拍烹饪多诱人,接着感谢朋友相赠,最后凡尔赛一下"我这可是顶级美味"。但诗人用"金液""青霞"这种夸张比喻,加上历史典故调味,就把普通的请客吃饭写成了一首既有趣又有格调的诗。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