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雁荡山东行程一舍许名历澳岛无风而雨气蒸如暑眠不帖席留此三日不得行时盖十一月初也
百粤居炎荒,远在扬州域。
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
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
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
日为王事牵,中心疚如灼。
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
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
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
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
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
日为王事牵,中心疚如灼。
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
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南方偏远地区(百粤)出差时的感受。他用很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北方人初到南方的不适应:
1. 环境描写:南方冬天热得像六月("三冬如六月"),整天潮湿多雾("海阔天常湿"),没风还总下小雨("无风而雨"),让人睡不好觉("眠不帖席")。这种闷热潮湿的天气持续了三天,导致行程延误。
2. 心情描写:作者因为公务缠身("日为王事牵")不能回家,心里很焦虑("中心疚如灼")。晚上看着北极星("夜瞻北辰高"),想到家乡那么远,恨不得像大雁一样飞回去("安得如飞鸿")。
3. 写作手法:全诗用对比手法,把南方的湿热和北方的干冷对比,把被困的烦躁和思乡的急切对比。最后用大雁这个意象,生动表达了想立刻回家的心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记录了古代出差官员的苦恼,现代人出差遇到天气延误时,读这首诗会特别有共鸣。作者把潮湿闷热的体感("气蒸如暑")、思乡的焦灼都写得特别鲜活,就像在发朋友圈吐槽一样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