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修行悟道的真谛,核心是告诉人们:真正的觉悟不在于表面功夫,而在于内心的踏实实践。
前两句用"枯寒的岩石千年不逢春"比喻那些死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即便修行千年,也只是空耗时间。接着指出真正的佛性("一门超邈")无法通过刻板路径找到,它其实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万象森罗")。
中间四句是精华:修行就像走路,脚步稳了自然到达目的地;功夫下够了才能看见真相。这里批判了两种常见误区:像猎犬追兔般盲目跟风(暗指追逐各种修行法门),以及沉迷于咬文嚼字地辩论佛理。
最后两句尤为犀利:那些整天争论佛经文字的人,其实离真理最远。全诗像一位智慧长者拍着肩膀说:别整那些虚的,生活本身就是修行,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