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老人的生活场景和心境,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开篇"山根旋缚尖头屋"用"旋缚"这个动作感很强的词,让我们仿佛看到老人亲手在山脚搭建茅屋的样子。"尖头屋"这个接地气的说法,比直接说"茅草屋"更有生活气息。第二句"溪上新开数亩田"的"新开"二字特别妙,既说明田地是新开垦的,又暗示老人刚来此地不久,还在适应新生活。
后两句笔锋一转,老人倚着竹杖凝望炊烟的画面特别打动人。"老矣不能重展手"说得直白却心酸,承认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大展拳脚。最后"倚筇凝目送寒烟"这个场景,炊烟是冷的,目光是专注的,把一个孤独老人出神远望的剪影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写的是隐居生活,却没有刻意美化。老人自己盖房、种地,过着清苦日子,坦然接受年老力衰的现实,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平静。这种真实感比那些一味歌颂隐逸之乐的诗更打动人,让我们看到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诗意。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