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云海宽宝林同二师寂音悼之

久别吴宽与越同,近传归寂故禅宫。
葛川有日寻圆泽,莲社无人寄远公。
亭外松焚云海静,井间鳗化宝林空。
只留一点诗灯在,长照残山剩水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已故禅师的深切悼念,同时透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精神传承的思考。

前两句写诗人与两位禅师(吴宽、越同)久别后,突然听闻他们圆寂的消息。"归寂"是佛教对僧人去世的委婉说法,"故禅宫"指他们曾经修行的寺院。这里用平静的语气开头,却暗含震惊与哀伤。

中间四句用两组精妙的佛教典故表达哀思:
1. "葛川寻圆泽"借用唐代僧人圆泽转世重逢的故事,暗示诗人期待来世再遇故人;"莲社寄远公"借用东晋高僧慧远创建白莲社的典故,感叹如今再无人能与禅师们论道。
2. "松焚云海静"描写禅师圆寂后松树焚烧、云海沉寂的景象;"鳗化宝林空"借用佛经中鳗鱼听经得度的故事,暗喻禅师虽逝但佛法犹存。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与佛典的结合,营造出空灵寂寥的意境。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禅师们留下的诗篇如同长明灯,永远照耀着这个残缺的世界。"残山剩水"既指战乱后的破碎山河,也象征不完美的人间,而"诗灯"代表的精神之光却能穿越时空,给人慰藉。

全诗将佛教哲理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用典自然不着痕迹,在哀悼中透出超越生死的豁达。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意象——逝者留下的文字成为黑暗中的光,这个比喻让抽象的"精神传承"变得具体可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