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生刘君定挽诗二首(君定西域人延祐七年中大都乡试是岁冬客死京师其父母时在浙西蔡思庸字有道陈可久字宗得皆胄子之翘楚者是岁并亡故及之) 其一
岁暮当风雪,乔松偃涧阿。
丰仪思蕴藉,文采失中和。
前日阳春曲,今朝薤露歌。
天高鬼神恶,此世定如何。
丰仪思蕴藉,文采失中和。
前日阳春曲,今朝薤露歌。
天高鬼神恶,此世定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刘君定的太学生,他来自西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却不幸在京城客死异乡。诗人通过描绘风雪中的松树、追忆逝者的才华,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开头"岁暮当风雪,乔松偃涧阿"用寒冬风雪中倒伏的高大松树,暗示刘君定英年早逝的悲剧。"丰仪思蕴藉,文采失中和"这两句是说:想起他仪表堂堂、内涵深厚,文采飞扬却未能完全施展。
"前日阳春曲,今朝薤露歌"形成强烈对比:昨天还在唱着欢快的阳春曲(比喻生前风光),今天却变成了哀伤的挽歌(薤露是古代挽歌名)。最后两句"天高鬼神恶,此世定如何"直接质问苍天:天道不公、鬼神无情,这样的世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际遇的对照,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情感:对逝者才华的赞赏、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以及对天道不公的愤懑。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昨天还鲜活的生命,今天却阴阳两隔"的强烈反差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