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襄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古今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前两句写襄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襄阳自古是楚国重镇,有山川环绕的险要地势,但如今那些凭借天险修筑的关隘都已失去意义。这里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再坚固的防御也敌不过时间。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比画面:昔日槎头渡口肥美的鱼和文人雅士的诗词唱和早已消失,岘山上隐士的茅屋也随着主人离世而荒废;而眼前却能看到云雾中僧人煮茶的宁静禅院,江边酒旗招展、客船归来的热闹市井。这一静一动的画面,既展现了襄阳依然鲜活的生活气息,又暗示着繁华更替的永恒规律。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久久驻足无言,并非无话可说,而是被眼前春水打湿衣襟的景象触动。这个细节巧妙地把个人情感融入风景,让读者感受到他面对历史遗迹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绪。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古今对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淡淡惆怅,以及对平凡生活场景的珍视。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春流湿衣"的画面,将抽象的历史感慨化作可感的湿润触觉,格外生动。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