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廉长蘅

西湖烟水数追寻,茗碗琴床爱日心。
身退未能忘国恤,病添大半坐书淫。
兵中僧筏猿空化(子杭之字僧筏死于乱兵),火后檀园树少阴⑴。
绢素飘零谁拾得,故人车过泪沾襟(生平以孟阳家叟为二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个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西湖烟水数追寻,茗碗琴床爱日心”描绘了西湖的朦胧美景和作者悠闲的生活。作者喜欢在西湖边品茶、弹琴,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这里的“烟水”指的是西湖的朦胧水景,“茗碗”是茶碗,“琴床”是弹琴的地方。通过这些细节,作者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然而,接下来的一句“身退未能忘国恤,病添大半坐书淫”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虽然他已经退隐,但仍然无法忘记国家的困境。他的病情加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沉迷于书籍。这里的“国恤”指的是国家的忧患,“书淫”则是指对书籍的过度沉迷。这表明作者虽然生活悠闲,但内心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接下来的两句“兵中僧筏猿空化(子杭之字僧筏死于乱兵),火后檀园树少阴”则通过具体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感慨。僧筏在战乱中死去,檀园在火灾后失去了往日的荫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乱、繁荣与衰败,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两句“绢素飘零谁拾得,故人车过泪沾襟(生平以孟阳家叟为二快)”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绢素飘零象征着友谊的脆弱,而故人车过时泪沾襟,则展现了作者对老友的深情。作者在生平中视孟阳和家叟为最大的快乐,这进一步强调了友情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个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作者虽然在西湖边过着悠闲的生活,但内心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并且对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珍贵友情充满了怀念。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