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逢霜

萧条客路度微溪,昨夜清霜印马蹄。
枫叶梅花愁望断,更堪林外野𤠔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寒冷清晨赶路的情景,通过四个画面传递出浓浓的愁绪。

第一句"萧条客路度微溪"像电影开场镜头:一条荒凉小路上,孤独的旅人正踩着结霜的溪石过河。"萧条"二字立刻定下冷清基调,让人感受到深秋清晨的寒意。

第二句"昨夜清霜印马蹄"是特写镜头:白霜地上留着清晰的马蹄印。这里用"印"字特别生动,既说明霜很厚,又暗示旅人已经赶了很久夜路。马蹄印的细节让画面突然有了故事感。

第三句"枫叶梅花愁望断"最妙,诗人把枫叶和梅花两种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景物放在一起。这不是写实,而是用"枫叶"代表眼前的秋景,用"梅花"想象未来的冬景,表示愁绪已经蔓延到看不见的远方。

最后"更堪林外野𤠔啼"突然加入一声猿啼,把整首诗的孤寂感推到顶点。在冷清的画面中,这声啼叫就像bgm(背景音乐),让读者仿佛真的听见山林间回荡着凄凉的猿声。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全景到特写,从视觉到听觉,最后定格在那声穿透晨雾的猿啼上。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但每个画面都在诉说这种情绪,这就是古典诗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魅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