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与朋友同游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淡淡的怀旧情绪。
前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诗人和朋友在长满青苔的石阶旁,从竹篱边摘青梅;微风吹过潭水,水波荡漾映出石头的倒影。这两句用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春天的鲜活感——青梅的酸涩、竹篱的质朴、潭水的清澈,共同构成一幅清新的春日小景。
后两句转向情感表达:诗人忽然想起缺席的朋友汪青渠(诗中称"汪十六"),独自倚着栏杆,连一起品茶的人都没有。这里用"试茶杯"这个日常细节,巧妙表达了朋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一个"无与"(没有人一起)透露出淡淡的寂寞,让原本欢快的春游蒙上一层温柔的惆怅。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摘青梅、看倒影这些小事,自然引出对友人的思念。春天的美好与朋友的缺席形成微妙对比,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春日游玩的愉悦,又能体会到人间情谊的珍贵。语言看似平淡,却像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道。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