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岩窝上人题
越台西麓城西阿,琪宫宝塔高嵯峨。
中有菩提几千岁,琼枝贝叶霄云摩。
风幡无意随舒捲,佛日相轮几回转。
昔年衣钵今属谁,昙花落地和□软。
欲缘绣黼问金针,且喜山门幽更深。
岩窝正在苍岩畔,密竹丛中路可寻。
荜门瓮牖天光辟,蜗文蠹迹生苔壁。
连袪六七同素心,共息岩窝究羲易。
主人茶果城中回,道说东君消息来。
相忘静对蒲团坐,欲去不去长徘徊。
年来欲结栖霞侣,况值山门今得主。
苏公留带分已深,我亦留题作筌语。
中有菩提几千岁,琼枝贝叶霄云摩。
风幡无意随舒捲,佛日相轮几回转。
昔年衣钵今属谁,昙花落地和□软。
欲缘绣黼问金针,且喜山门幽更深。
岩窝正在苍岩畔,密竹丛中路可寻。
荜门瓮牖天光辟,蜗文蠹迹生苔壁。
连袪六七同素心,共息岩窝究羲易。
主人茶果城中回,道说东君消息来。
相忘静对蒲团坐,欲去不去长徘徊。
年来欲结栖霞侣,况值山门今得主。
苏公留带分已深,我亦留题作筌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山间的古老佛寺,以及诗人在此静思悟道的心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寺庙风光(前八句):
诗人用"琪宫宝塔""琼枝贝叶"等华丽辞藻描绘寺庙的壮观景象,但随即笔锋一转——风中的经幡随意飘动,佛寺的日晷影子流转,暗示时光流逝。当年高僧的衣钵如今不知归属,就像昙花凋谢般无声无息,透露出对佛法无常的感悟。
2. 寻幽探胜(中间八句):
诗人穿过竹林小径,来到一处简陋的岩洞禅房("荜门瓮牖"指柴门破窗)。这里墙壁生苔、布满虫痕,却有六七位志同道合者在此研究《易经》。通过简陋环境与高深学问的对比,展现修行者超脱物质的精神追求。
3. 悟道心境(最后八句):
当主人带回城中消息时,众人依然静坐蒲团。诗人既向往在此隐居("栖霞侣"指隐居修道),又难以完全割舍尘世,这种矛盾心理通过"欲去不去长徘徊"生动体现。结尾用苏轼留玉带的典故,暗示自己题诗亦是向佛法致敬。
全诗魅力在于:
- 画面感极强:从巍峨宝塔到苔痕斑驳的岩洞,宛如一幅水墨长卷
- 哲理深刻:通过佛寺变迁暗喻无常,又在简陋环境中展现精神高度
- 情感真实:最后流露的徘徊心态,让现代人也能共鸣这种出世与入世的挣扎
诗人用富丽堂皇的寺庙与简朴的岩窝对比,暗示真正的修行不在金碧辉煌处,而在返璞归真中。这种对精神净土的追寻,至今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