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武曾之宣府

由拳城头月华白,张灯置酒宴征客。
由拳城外柳条青,平明相送出津亭。
羡君意气真无比,此去幽州几千里。
揽辔遥看冀北云,挂帆径渡淮南水。
太行山高日欲斜,边风飒飒飞尘沙。
候骑千屯吹觱篥,明驼一队奏琵琶。
上谷使者与君厚,辕门揖客论故旧。
伐鼓鸣笳部曲前,锦筵红烛军麾后。
觥筹交错坐忘疲,玉缸泻酒醉难辞。
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
丈夫三十犹未遇,走马穷边那复顾。
野狐岭下白草枯,卧龙冈上黄云暮。
客中行乐不知年,但看月出几回圆。
沙场忽听思归曲,应使乡关望眼穿(得力于岑嘉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送别友人远征边关的宴席场景,充满豪情壮志与边塞风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前四句)用对比手法营造氛围:由拳城头的月光与城外的柳条形成一白一青的色彩对比,既点明送别时间(月夜到清晨),又暗含离情。设宴饯行、清晨相送的场景充满仪式感。

中间部分("羡君意气"到"美人挟瑟")是全诗精华,通过四个层次展现边塞豪情: 1. 用"几千里"的遥远距离和"揽辔看云""挂帆渡水"的潇洒动作,突出友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2. 太行山落日、边关风沙的苍茫景象,配合骑兵号角、驼队琵琶的塞外之声,构成视听交织的边塞画卷。 3. 军中宴席的热闹场面:旧友重逢、鼓笳齐鸣、红烛锦筵,展现军人特有的粗犷情谊。 4. 最生动的细节是"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执刀的战士等着文书,抱琴的美人求题诗句,刚柔并济的画面既浪漫又豪迈。

结尾(最后六句)情感转折:前四句写友人三十未遇、毅然赴边的决心,用"白草枯""黄云暮"的荒凉景象暗示边关艰苦。最后两句突然插入思乡曲,在豪迈中透出柔情,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立体——再英雄的人物也难逃乡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电影镜头般切换场景,从饯别宴到边关想象,画面感极强 2. 刚柔并济的笔法,既有"横刀""伐鼓"的阳刚,也有"美人""明月"的柔美 3. 真实再现明代边塞军旅生活,骑兵、驼队、辕门等细节生动 4. 最后思乡的转折让人共鸣,再豪迈的征程也难掩对家的牵挂

就像现代人为朋友践行时既会说"前程似锦"的祝福,也会偷偷担心对方在外打拼的辛苦,这种复杂情感古今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