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妾薄命三首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回灯入绮帐,对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从来闭在长门者,
必是宫中第一人。
玉垒城边争走马,铜蹄市里共乘舟。鸣环动佩思无尽,
掩袖低巾泪不流。畴昔将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对君羞。
忍怀贱妾平生曲,独上襄阳旧酒楼。
自从君弃妾,憔悴不羞人。惟馀坏粉泪,未免映衫匀。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被抛弃的女子口吻,讲述了她从新婚甜蜜到失宠憔悴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封建时代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悲剧命运。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回忆新婚时的甜蜜场景:新娘有着如云秀发,夫妻在红烛罗帐中亲密无间。她精心打扮自己,甚至学习贵族女子的步态,用香料熏衣,在南方以美貌闻名,在北方也声名远播。

2. 第二部分描写失宠后的痛苦:自从失去丈夫宠爱,她日渐憔悴,整日对镜发呆、倚窗落泪。这里用"新人莫恃新"警告新欢不要得意,就像秋天来了春天就会消失一样,现在的得宠也只是暂时的。诗人特意提到汉武帝的陈皇后被贬长门宫的典故,暗示越是曾经受宠的人,失宠后下场越悲惨。

3. 第三部分展现现在的凄凉处境:曾经与丈夫一起骑马乘舟出游,如今只能独自流泪。过去能歌善舞取悦丈夫,现在却羞于再舞。最后她独自登上旧日与丈夫共处的酒楼,泪湿衣衫,却已无人怜惜。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 通过"花鬟如绿云"到"对镜不梳头"的对比,生动展现女子从光彩照人到自暴自弃的变化
- "新人莫恃新"道出了封建婚姻中女性永远面临被替代的危险
- 用"忍怀贱妾平生曲"这样卑微的自称,凸显了古代女性的依附地位
- 结尾"独上襄阳旧酒楼"的孤独身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全诗没有直接控诉,却通过女子自述,让读者感受到封建制度下女性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哀。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