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顺循大令官定兴以受代仅免团匪外兵之难冬间将家避河南为书上先公言祸变始末甚备盖尚未及闻先公之丧也发书哀感遂题其后
三千道路书初到,百万生灵汝尚存。
天发杀机应有说,士投东海更何冤。
破椽骨肉生还地,残烛文章惨澹痕。
哭向九泉添一语,旧时宾客在夷门。
天发杀机应有说,士投东海更何冤。
破椽骨肉生还地,残烛文章惨澹痕。
哭向九泉添一语,旧时宾客在夷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收到朋友罗顺循来信后的悲痛心情,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动荡时代普通人的苦难。
首联"三千道路书初到,百万生灵汝尚存"用对比手法:信使穿越三千里路送来书信,得知朋友在百万人的灾难中幸存。既交代事件背景,又暗示当时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惨状。
颔联"天发杀机应有说,士投东海更何冤"是作者对时局的质问:老天降下这样的灾祸到底为何?读书人被迫投海自尽又有什么罪过?表达了面对乱世的无力感和愤懑。
颈联转到具体场景:"破椽骨肉生还地"写朋友全家在破屋里死里逃生,"残烛文章惨澹痕"用将尽的蜡烛比喻朋友信中记述的悲惨经历。两个画面感极强的意象,让苦难变得具体可感。
尾联"哭向九泉添一语"表明作者父亲已去世,现在只能对着黄泉诉说;"旧时宾客在夷门"以战国信陵君典故,暗示自己和朋友都是坚守气节的文人。在悲恸中透露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乱场面,而是通过一封家书、一间破屋、一支残烛这些日常事物,以小见大地展现时代悲剧。最后用典不露痕迹,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乱世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