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 其二 春宵月下忆远,仍用前韵

离鸾院落,月浸柔天,绿春如湿。钏响荒唐,梦中记起松腕白。

十年清夜吹箫,向垂杨江国。带露敲扉,睡莺花上惊立。

帘影摇镫,肯话我生平疏逸。沉沉小叹,多恐凉蟾听得。

便趁一丝香雾,到高楼西北。冰透相思,余寒尚在衫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夜月下思念远方恋人的场景,情感细腻动人。

上片(前八句)写景:
月光笼罩着曾经与爱人共处的庭院,春意浓得仿佛能沾湿衣裳。手镯碰撞的声响勾起回忆,梦中又见到爱人白皙的手腕。十年来,每逢这样的清夜,都会在杨柳岸边的江城里吹箫寄情。露水沾湿衣襟时轻叩门扉,惊醒了花丛中栖息的黄莺。

下片(后八句)抒情:
灯光摇曳的帘影下,多想找人诉说自己的孤寂。但只能轻声叹息,怕连月亮都听见这份惆怅。多想乘着淡淡花香,飘到西北方的高楼(指恋人所在处)。可这份思念像寒冰穿透身心,衣衫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凉意。

全词妙在:
1. 用"春如湿"这样新颖的比喻,把春夜写得可触可感
2. "松腕白"三个字就勾勒出爱人形象
3. 结尾"衫色"呼应开头的"月浸",形成情感闭环
4. 把吹箫、叩扉等动作融入思念,比直抒胸臆更动人

就像用月光织成的思念画卷,每个细节都浸透着无法排遣的深情。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