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友人宿山院

共依清境宿,话道复论文。
潭月秋深见,山钟夜后闻。
虫声深古砌,萤影没残云。
会约长栖此,炉香树下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山中寺院借宿、彻夜畅谈的闲适时光,充满了宁静悠远的意境。

前两句直接点题:我们一同住在这清幽的地方,边讨论人生道理边品评文章。简单直白的开场,却让人感受到知己相伴的惬意。

中间四句用四个精巧的画面勾勒山寺夜景:深秋的月光倒映在潭水中,夜半时分传来山寺的钟声;古老的石阶缝隙里传来虫鸣,流萤的光点渐渐隐没在将散的云朵里。这些画面有远有近,有声音有光影,共同营造出空灵寂静的氛围。特别是"萤影没残云"的描写,萤火虫的微光与夜空的残云相互映衬,展现出细腻的观察力。

最后两句是抒情:我们约定要长久隐居在这里,在树下焚香诵经。这既是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留恋,也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向往。"炉香树下梵"这个结尾画面感极强,香烟袅袅与诵经声交融,余韵悠长。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寻常的山寺夜话场景,传递出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境界——远离喧嚣,与知己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安宁。诗中"潭月"、"山钟"、"虫声"、"萤影"这些意象看似平常,组合起来却构成令人神往的意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俗的清净与愉悦。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