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破败的露筋祠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沧桑寂寥之感。
开头用"铁索界黄沙"和"石羊吹古道"勾勒出荒芜的环境:铁索横在黄沙中,石羊雕像立在古道上,被风吹拂。这两个意象立刻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古老与荒凉。
中间四句聚焦祠堂本身:破败的祠堂里,荒废的龙形雕刻卧在深草中。夜晚月光下,水面飘着花香,秋风吹过杉树发出沙沙声。这里用"水花香"和"杉叶老"的对比,既写出自然之美,又暗示时光流逝。
最后两句最有人间烟火气:空房子里聚集着放牧的孩子,老妇人挖着蒿草根充饥。这两个细节突然把镜头从景物拉到人物身上,让读者意识到在这荒废之地,依然有人艰难求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景物营造苍凉氛围,最后用人物点出生活实况,让荒废的祠堂和艰难的生计形成强烈对比。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白描,自然流露出对时光易逝、民生艰难的感慨。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