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登楼看山歌

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
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
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濛。
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
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
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
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
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

现代解析

这首《雪中登楼看山歌》用雪景和山色的变幻,探讨了真实与虚幻、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考,语言生动又充满禅意。

开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月光下看不清山的颜色,雪中又看不清山的轮廓。眼前的群山像九折屏风般展开,却突然变成一片虚无——这写出了人在特殊自然环境中感官的错位感,真实景物仿佛被"滤镜"模糊了。

中间部分用"轻琼冷絮"形容雪花,把大雪比作鸿蒙初开的混沌世界。接着抛出深刻思考:人间万物终会消逝("遭劫"),所有物质存在本质都是空的。这里把雪景升华到哲学层面,暗示再壮丽的景象也是暂时的。

后八句回到现实场景:诗人建楼本为赏山观雪,结果大雪掩盖了山形,只剩空荡("㵳泬")。但他马上醒悟:山并非真的消失,雪也不会永存。最后以"梦醒之人"自比,在酒杯中寻求顿悟——当语言无法表达时,不如用行动体验当下。

全诗妙在将日常观景写成了一场哲学实验:雪是自然的"橡皮擦",暂时擦去山的实体,反而让人看清物质世界的虚幻本质。诗人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在虚实变幻中保持通透,最终用举杯的动作完成了对生命瞬息的致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