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平甫定庵五咏 其二 巢云

入山何所见,云树春濛濛。
安知巢居子,避世于其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进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意境。

前两句"入山何所见,云树春濛濛"写的是进山时看到的景象:春天的山林云雾缭绕,树木若隐若现。这里用"濛濛"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

后两句"安知巢居子,避世于其中"是诗人的感慨:谁能想到在这云雾缭绕的深山里,还住着像巢父这样的隐士呢?"巢居子"指的是古代隐士巢父,这里代指隐居山林的人。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山景描写,引发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诗人用云雾缭绕的山林景象,暗示了隐士生活的神秘与超脱,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山林的美丽,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