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旅人在白沟旅店看到三年前自己题在墙上的诗,有感而发创作的新诗。全诗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前两句"帽裹惊沙鬓点霜,三年前记卸行装"像电影开场:风沙扑打帽子,旅人两鬓已见白发,突然看到三年前路过时留下的字迹。这里用"惊沙"和"霜"暗示岁月流逝的猝不及防。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旅途艰辛:天越冷越觉得路远("天寒倍觉暮程远"),劣酒挡不住冬夜漫长("酒薄不禁冬夜长")。虽然同行还有说吴语的伙伴("吴语同来还有伴"),大家一起唱歌排解寂寞("燕歌相和若无旁"),但热闹反而衬托出内心孤独。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完这首诗要寄给远方兄弟("诗成为报君兄弟"),而梦比诗更快,三更时分灵魂已飞回故乡("飞梦三更已帝乡")。这种"身体在路上,灵魂已归乡"的描写特别打动人心。
全诗妙在把时间折叠——三年前的题诗与当下的和诗重叠,现实的寒冷与梦中的温暖对照,让读者感受到:人在旅途最珍贵的不是到达,而是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牵挂。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