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祠堂外的景象,通过树木寄托了深厚的历史情感。
开头两句写祠堂外整齐排列的高大树木沿着山冈延伸,这些枝干遒劲的古树已有百年树龄。"灵柯"一词暗示这些树木被赋予了神圣色彩,可能和祭祀传统有关。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古树的双重意义:它们投下的清凉树荫让人感到宁静悠远,树上结的红果实因用于祭祀而显得珍贵。这些古树不是普通的社庙树木,而是像神话中"沙棠"(传说中可造船的神木)一样具有非凡价值。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路人望着这些参天古树发出感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能看到溪水南岸那座破旧的草堂。这个结尾巧妙地把读者的视线从庄严的祠堂引向朴素的草堂,形成古今交融的意境。
全诗通过"乔木-祠堂-草堂"的意象链条,将自然景物、人文建筑与历史记忆串联起来。古树既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诗人借树木的永恒反衬人世变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淡淡哀愁。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