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酒宴上的暧昧情愫,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才子与歌伎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互动。
前两句用"月亮西斜""酒至微醺"营造出深夜宴饮的朦胧氛围,"行云"暗喻男女欢会,暗示这场相遇可能转瞬即逝。三四句巧妙用典:把邻座才子比作"玉"形容其温润高贵,将歌伎比作唐代名妓"文箫",既赞美对方才貌,又点明彼此身份差异。
五六句通过细节刻画歌伎形象:翡翠发饰垂落显出慵懒,麝香燃尽仍有余味,这些静态描写透露出无言的情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自称"闲情已淡如水",却又因歌伎的彩裙而心动,这种矛盾心理生动展现了文人面对风月场合时既向往又克制的典型心态。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深夜酒宴的环境,到人物特写,再到香气缭绕的氛围,最后定格在摇曳的裙摆上。诗人用含蓄雅致的笔法,把一场可能流于俗套的欢宴,写得既风流蕴藉又余韵悠长。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