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秋日郊外景象,透露出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泽莽郁萧条,凭高不自聊"写的是:站在高处远望,只见沼泽地带草木茂密却显得萧条冷落,这样的景色让人心情低落。这里通过环境描写直接奠定了全诗忧郁的基调。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秋景:
"水寒陂雁集":寒冷的池塘边,大雁聚集在一起,准备南飞。
"城废冢狐妖":废弃的城池和坟冢间,狐狸出没,显得阴森诡异。
"野色空秋获":田野里秋收后的景象显得空旷寂寥。
"林声急暮樵":傍晚时分,树林中传来樵夫匆忙回家的声响。
这些意象都充满秋日的凄凉感,大雁南飞、狐狸出没、秋收后的空旷、暮色中的樵夫,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晚景图。
最后两句"先畴东北路,乡思托回飚"点明主旨:望着东北方向故乡的道路,诗人的思乡之情就像回旋的狂风一样强烈。这里的"回飚"(旋风)形象地表现了乡愁的汹涌澎湃。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通过一系列典型秋日意象的叠加,营造出浓厚的悲秋氛围
2. 由景入情,最后点明思乡主题,情感自然真挚
3. "狐妖"、"急暮樵"等用语生动传神,让画面充满动感
4. 结尾的比喻新颖贴切,将无形的乡愁具象化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而是通过对萧条秋景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寂与乡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