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忆过去在滇海(云南滇池)游玩时的欢乐场景,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音乐感。
前两句"放歌曾作昔年游,千树梅花滇海头"是说:当年我曾在这里放声歌唱、尽情游玩,滇池边上有成千上万的梅花盛开。这里用"放歌"和"千树梅花"营造出一个自由奔放、美景如画的场景。
后两句"宝髻斜簪光照座,一船丝竹载梁州"则刻画了更具体的细节:船上女子斜插着发簪,珠光宝气照亮了座位;整条船载着演奏丝竹乐器的乐师,仿佛把整个梁州(古代音乐繁盛之地)都搬到了船上。这两句通过"宝髻"和"丝竹"的意象,展现了当时奢华欢乐的场面。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放歌""千树梅花"等意象,展现豪放洒脱的游兴
2. "宝髻""丝竹"等细节描写,让场景栩栩如生
3. 通过回忆的方式,让过往的欢乐更显珍贵
4. 最后一句把音乐比作"载梁州",用夸张手法突出当时的尽兴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绘记忆中鲜活的画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让诗歌既生动又含蓄。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