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江八咏·芦山樵唱

秋山草木落,樵夫日相寻。
幽歌出容谷,金石有馀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林的生动画面,语言简单却充满意境美。

前两句"秋山草木落,樵夫日相寻"像电影开场镜头:秋风扫过,山间草木凋零,樵夫们每天结伴上山砍柴。这里用"草木落"点明季节,而"日相寻"三个字让画面立刻活起来,我们仿佛看见三三两两的樵夫穿行在山路上的日常场景。

后两句"幽歌出容谷,金石有馀音"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樵夫们劳动时随口哼唱的山歌从山谷中飘出,"幽歌"二字既写歌声的清幽,又暗示山谷的幽深。最妙的是把歌声比作"金石之音",既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像敲击金属石头的声音,又暗指这歌声像金石一样能长久留存,在空谷中回荡不息。

全诗短短20个字,却包含了视觉(秋山草木)、听觉(樵夫歌声)、空间感(山谷回声)的多重体验。诗人通过樵夫这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把秋天山林的萧瑟与生机、劳动的辛苦与诗意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特别是最后"有馀音"的描写,给全诗留下悠长的回味,就像樵夫的歌声一样在山间久久回荡。

罗仲舒

罗仲舒(一一五六~一二二九),字宗之,学者称罗江先生,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魁上舍,除安庆教授。十四年进士,调常德教授。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监行在场门。五年,知宜兴县。十年,除国子录,累迁著作郎。十六年,提举福建常平。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点江东刑狱。召为国子司业,以直显谟阁学士致仕。绍定二年卒,年七十四。有《罗江集》,已佚。事见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五何大圭所撰行状。今录诗十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