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引四首 其二

正(一作玉)殿云开露冕旒,下方珠翠压鳌头。
天鸡唱罢南山晓(一作曙),春色光辉(一作先归)十二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华丽壮观的宫廷早朝景象,充满皇家气派和自然生机的交融。

前两句"正殿云开露冕旒,下方珠翠压鳌头":清晨云雾散开,露出帝王冠冕的玉串(冕旒),下方百官佩戴的珠宝首饰多到仿佛要把殿前鳌头雕像压垮。这里用"压"字生动表现了朝臣们华服盛装的场面,暗示早朝仪式的隆重。

后两句"天鸡唱罢南山晓,春色光辉十二楼":报晓的天鸡啼鸣后,南边的山峦迎来曙光,春日的阳光洒满皇宫的十二楼阁。将自然晨光与宫廷建筑巧妙结合,"春色光辉"既指真实阳光,也暗喻皇恩浩荡。

全诗通过"云开露冕""珠翠压鳌""天鸡报晓""春满楼阁"四个动态画面,把庄严的宫廷仪式与清新的春日晨光完美融合。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表面写阳光照亮楼阁,实则暗含对太平盛世的赞美——连阳光都率先眷顾皇家宫殿,暗示着朝廷的圣明统治带来了天下繁荣。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