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岭
凌晨发山馆,逶迤入岭麓。
日及粲白丹,荟蔚交竹木。
壁蜗延一线,蚁磨旋千辘。
仰晞閟青苍,回瞩荡心目。
山腰得精庐,呀喘息舆仆。
再鼓升天险,重关扼地轴。
唐巢力攻琴,宋浩事铲筑。
七百六十磴,上下捷揉鹿。
重来蹑飞霞,一俯众峰直。
茶岭接小竿,突兀更腾伏。
瀺瀺下濑水,闽浙两不蓄。
西流达江西,百里走泷瀑。
地脉所屈蟠,龙蛇断起陆。
旷途暂顾眺,前行势方蔟。
日及粲白丹,荟蔚交竹木。
壁蜗延一线,蚁磨旋千辘。
仰晞閟青苍,回瞩荡心目。
山腰得精庐,呀喘息舆仆。
再鼓升天险,重关扼地轴。
唐巢力攻琴,宋浩事铲筑。
七百六十磴,上下捷揉鹿。
重来蹑飞霞,一俯众峰直。
茶岭接小竿,突兀更腾伏。
瀺瀺下濑水,闽浙两不蓄。
西流达江西,百里走泷瀑。
地脉所屈蟠,龙蛇断起陆。
旷途暂顾眺,前行势方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出发攀登仙霞岭的壮丽旅程,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登山过程如电影镜头 诗的开头就像一组动态画面:天刚亮从山间驿站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进入山脚。阳光照得山花白里透红,茂密的竹林树木交错生长。山路窄得像蜗牛爬过的痕迹,曲折如蚂蚁搬运食物的路线,让人感受到山路的险峻和攀登的不易。
2. 震撼的自然景观 爬到半山腰时,作者用"仰头看青天被山崖遮蔽,回头看景色震撼心灵"这样生动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文描写山顶云雾如飞霞,俯瞰众山笔直耸立,茶岭山脉高低起伏,就像一条腾跃的巨龙,这些比喻让险峻的山势变得栩栩如生。
3. 历史与地理的巧妙融合 诗中提到唐朝黄巢起义军和宋朝军队都曾在此作战,760级石阶见证历史变迁。地理上特别指出溪水分流的有趣现象:水流向西汇入江西,向东则分开闽浙两省,用"水龙在地脉中盘绕"的想象,把地理特征说得活灵活现。
4. 攀登者的真实体验 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切身感受:轿夫累得张大嘴喘息,山路险得需要反复鼓劲才能继续攀登。最后"停下欣赏风景后,发现前方山峰更密集"的描写,既写实又充满人生哲理。
全诗就像一部山水纪录片,既有险峻山路的特写镜头,又有历史风云的闪回画面,最后以"风景虽美但前路更长"的余韵结束,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登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