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天和堂(朱朴隐居华亭,自号天和子)
谷水悠悠水天阔,绿竹漪漪玉龙活。
天和堂在翠微中,堂上谁誇青琐闼。
二俊昔为才所驱,未识危邦何太愚。
轻抱雄文走西洛,漫劳黄耳寻中吴。
岂谓七百有馀载,乃获夫子营我庐。
能向平时脱羁络,为悟浮云此生错。
通道益深醉隐亭,载鹏风厚逍遥阁。
万累纷纷无处寻,须信天和有斯乐。
彼哉二俊胡不归,空叹华亭数声鹤(宋杨潜《绍熙云间志》卷下)。
天和堂在翠微中,堂上谁誇青琐闼。
二俊昔为才所驱,未识危邦何太愚。
轻抱雄文走西洛,漫劳黄耳寻中吴。
岂谓七百有馀载,乃获夫子营我庐。
能向平时脱羁络,为悟浮云此生错。
通道益深醉隐亭,载鹏风厚逍遥阁。
万累纷纷无处寻,须信天和有斯乐。
彼哉二俊胡不归,空叹华亭数声鹤(宋杨潜《绍熙云间志》卷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隐士朱朴在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天和堂生活,通过对比"二俊"(两位才子)的奔波与朱朴的隐居,赞美了淡泊自在的人生境界。
前四句用"悠悠""漪漪"等叠词描绘天和堂周围的美景:宽阔的水天相接处,翠竹摇曳如游动的玉龙,青翠的山色中藏着简朴的居所。这里没有豪华门第(青琐闼指富贵人家的雕花门),却充满自然意趣。
中间八句形成强烈对比:先写"二俊"为功名所累,带着文章奔走洛阳(西洛),连家犬(黄耳典故)都要辛苦送信到江南;再写七百年后朱朴在此筑庐,看透浮云般的虚名,像解开缰绳的马儿获得自由。醉隐亭、逍遥阁这些建筑名称,暗示主人醉心隐逸、如大鹏乘风般的自在。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当各种世俗牵绊(万累)都消失时,才能体会"天和"(自然和谐)的真快乐。反问"二俊"为何不归隐,徒然像陆机临刑前哀叹"华亭鹤唳"(怀念故乡却为时已晚),暗讽追逐功名不如及早归隐。
全诗魅力在于:用流动的水、舞动的竹营造出动态的隐居图景,通过"二俊"的劳碌与朱朴的逍遥形成戏剧性对比,最后用"华亭鹤唳"的典故警醒世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在远方功名,而在当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仍有启示。